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1464标签:离任审计咨询,深圳工商注册

书籍名称:《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出版公司: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1日

作者:胡德平 

开本:16开

页数:392页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本书从胡耀邦同志的直接史料出发,径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务求解读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是对胡耀邦同志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的一种诠释与解读,深度呈现了胡耀邦同志的一段心灵史。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回忆胡耀邦同志与战友、朋友等交往的相关文章。[1]


书籍目录

  代序 再回兴义忆耀邦(2010年4月15日)

  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年11月18日)

  『一、在“文化大革命”中』

  “一叶知秋”的万言书——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一

  一、如何看待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更长时间的全国农村形势呢?

  二、何为“一类物资自由市场的开放?”

  三、为什么主张“恢复单干”?

  四、对中小工商企业的态度

  五、对社会主义分期问题的认识

  打破二元化对立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二

  一、如何看待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

  二、中国应走一条“亦工亦农,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

  “地尽其利”和资源共享——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三

  一、“是地尽其利,还是保护资源”

  二、是“全民所有”还是“全民所无”

  三、“全民所有,谁共谁的产”

  四、资源向全民开放

  关于贫富悬殊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四

  一、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政治障碍

  二、消灭贫困、共同富裕的体制障碍

  三、“是绝对平衡还是波浪式的发展”

  我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五

  一、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二、“亦农亦工”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结束语

  从一封家信谈起,华北战场上父亲的一首七言诗——家庭、战场、胜利

  一、诗作的创作背景

  二、诗文注释

  三、胜利后总结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温故知新 开拓未来——《理论动态》精华本序

  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上篇)

  一、理论品格强烈影响社会效果

  二、耀邦同志在“《实》文” 发表前做的准备工作

  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中篇)

  一、耀邦同志在大讨论中的心态和人品

  二、历史的合力是怎样形成的

  三、党内一隅民主空间

  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下篇)

  一、理论工作务虚会

  二、“真理标准”的再补课

  胡耀邦为何要反对封建主义,倡导民主法制,反对封建主义——重温叶剑英三十年前讲话

  一、倡导破除封建主义迷信的第一人

  二、躬身力行民主法治的委员长

  附:重温改革初衷,恢复历史真相——《倡导民主法治,反对封建主义——重温叶剑英三十年前讲话》

  《叶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座谈会摘要

  要把就业问题说到家

  一、下乡插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

  二、再走老路就是新的“祸国殃民”

  三、就业的出路在服务业、集体所有制

  四、体制改革不搞不行

  『三、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

  耀邦同志第一次面对被拆迁群众——谈谈住宅问题之一

  中央书记处对北京住房建设的指导——谈谈住宅问题之二

  耀邦同志对发展小城镇的论述——谈谈住宅问题之三

  统筹城乡建设是解决城市居民住宅的根本方向——谈谈住宅问题之四

  附1:关于确保农村开发用地的所有者权益

  附2: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好处应还给农民

  提倡比较研究——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建设方针的两次指示——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二

  支持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三

  附:科技产业高于企业所有制

  对北京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新任务——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四

  住宅问题上的国计民生——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五

  规划代表未来——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六

  改革初期国民消费的饥渴需求——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一

  一、啤酒生产的插曲

  二、山东超出预计37%的消费增量说明了什么

  三、人民的需求如潮似涌

  关于消费的几个观点——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二

  一、刺激消费,引导消费

  二、需要和需求的界线

  三、为何强调消费

  四、消费与浪费的区别

  关于消费思想的形成过程——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三

  一、对经济工作的热爱

  二、对群众需求的关注

  三、“文革”中的逆向思考

  四、“文革”中的学习

  五、发起关于“生产目的”的大讨论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探索——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四

  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五

  在保持人民币主权币种的条件下,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一、主权币种的重要性

  二、准确掌握人民币的发行量

  三、进一步开放金融管制

  四、加快实体经济的资本化

  追思追远语纷纷

  『四、故人、信件、访谈』

  倾心交往五十年——胡耀邦和陈丕显的友谊

  一、初闻尊名

  二、毛主席关于青年团工作的谈话

  三、红小鬼的沉浮起落

  四、寄语囹圄

  五、未竟的事业

  寿到雏声胜老声——胡耀邦与谭启龙的交往

  一、一张照片

  二、泪为谁流

  信义相交的朋友

  给胡耀邦史料信息网的第一封信

  给胡耀邦史料信息网的第二封信

  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问题上的开放观

  难忘父亲逆境中的思考

  凤凰卫视专访胡德平实录(上)

  一、认识民企

  二、帮助第一家私营公司

  三、投身工商联

  凤凰卫视专访胡德平实录(下)

  一、胡耀邦对经济改革道路的思考

  二、光彩事业

  三、绿色经济火车头

  四、尾声

  人生·人格·人心(2010年11月20日)

  在纪念胡耀邦诞辰9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2010年11月20日)

  试谈耀邦为我国对外政策在新时期的调整(2010年11月20日)

  深深怀念耀邦同志(2010年11月20日)


相关书摘

  “一叶知秋”的万言书——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三十年后,为何又要对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管人们对改革持何种态度,几乎没有不把改革和“文革”联系起来思考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一个明显的事实——没有“文革”就不会有改革,“物极必反”嘛!我认为,这种认识虽有相当道理,但不够彻底和全面。

  改革是多种原因推动的。中国之所以要改革,原因不止一个,如果说到其中的历史逻辑,就是在“文革”结束以前,广大群众就已经受到当时体制的严重束缚,党内外不少同志深受其害,并对这种弊端进行了体制性的深入思考,这才有了今日的改革。结束“文革”,只是给了我党、我国人民一次历史的机遇,所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我国的改革事业才得以启动,才能把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变为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体系,并逐渐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

  本文想介绍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干部杨伟名牵头写的意见书,这一史料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的必然性。

  万言书原题《当前形势怀感》,作者是陕西户县的三位农村党员杨伟名、贾生财、赵振离,完稿于1962年5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看到此文,针对文中“一叶知秋,异地皆然”的话,作了两次讲话。他不是偶尔一提,而是深有寓意的,他说:“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和夏”。几天后,他又说:“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写信的同志也讲希望,他们讲单干希望。”“一叶知秋”本是成语,毛泽东同志赋予其很多政治含义。杨伟名等人的万言书因此成为这次会议反对单干风、翻案风、阶级斗争的典型“教材”,并左右了当时全国的形势。所以后人常用《一叶知秋》称呼这份万言书,非常贴切,这里也沿用此名。

  令人感慨的是,杨伟名等三人在信发出后不久就遭到全省批判。1968年5月6日,杨伟名与妻子含冤自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4月,中共户县县委为杨伟名平反,但不彻底。

  杨伟名的万言书向中共各级党委发出后,时任西北局第一书记的刘澜涛同志极为重视,西北局内部刊物《西北建设》还聘请杨伟名为通讯员。陕西省省长赵伯平是个大知识分子,他说包产到户可能是副良药,也可能是副毒药。他实际上是倾向于杨伟名的观点的。1964年至1965年,耀邦同志在陕西工作生活了二百天,他大概知道杨伟名的情况,但有何态度,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杨伟名是农村知识分子,12岁入私塾,15岁辍学,靠自修完成了中学课程,他执笔的怀感万言书,文字流利通畅,间以文言形式表达,如“一叶知秋,异地皆然”,“每当激动之余,口述笔道,常至情不自禁”,“除表达个人见解外,诸如锻炼、习写亦在‘原旨’之数”。作者的行文,大有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笔法,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他提出的十个问题,在当时可谓离经叛道,今日看来,却又是那么令人信服。现简单介绍他的几个观点。

  一、如何看待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更长

  时间的全国农村形势呢?

  杨伟名这篇万言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报忧’重于‘报喜’,因之怀感所及,似颇多‘苦口之药’与‘逆耳之言’”。他开门见山地指出:

  就农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

  杨伟名的这种评论,是经过再三考量的。他在“后记”中说:“‘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数语,是否有分量过重之处,经考虑再三,确认无偏误,不欲掩耳盗铃,欺人自欺,终于如实表述如上。”三人的忧国忧民之心,鲜明地表现在他们所提的建议上:

  看来形势是逼人的。不过困难的克服,倒是很易的……诸如一类物资(引者注:即粮、棉、油)自由市场的开放,中小型工商业以“节制”代替“改造”,农业方面采取“集体”与“单干”听凭群众自愿等,都是可以大胆考虑的。

  在困难面前,杨伟名等三人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们积十几年的亲身经验,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放松政府对生产、流通的计划管制,允许中小资本的存在,克服目前的困难并不是一件难事。农村如此,整个国民经济也是如此。殊不知,当时党内对这些问题,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严重分歧。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严重斗争。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也大有人在,但明确形成书面意见,如杨伟名者,似未见第二人。

  二、何为“一类物资自由市场的开放”?

  中国的“走后门”,始于物资匮乏的1958年。杨伟名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走后门、黑市、投机倒把等现象,是没有开放市场,没有体现商品的供需价格的结果。

……

事务所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共绘网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电话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55--83487163 / 82911663

QQ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