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6038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557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420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238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118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4895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4513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4190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3986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3878
从小朋友成长为项目现场负责人(IC,in charge的缩写)。时间跨度有点长,经历的东西也很多,就分主题来写吧。
关于项目
两年半的审计全职工作,有几个项目是最值得一提的:某香港上市公司项目A,某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港股IPO项目B,以及一家从德勤转来的汽车模具和设备研发生产企业项目C。
实习的两年都有在做上一篇提到某装备制造业国企,从总部到下属的子公司都走了个遍,入职以后接着继续做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然而因为被选中作为年会的主持,在年会开始前的个把月都要随时做彩排准备不好出差。赶不上预审这趟的我,年审就被分配到了项目A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时怅然若失,如今想来当真是福不是祸。
项目A是从2008年IPO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老项目,客户关系一直很好,对我们和审计工作也都非常熟悉;企业体量不小但业务条线没有特别复杂;项目团队人数不多,有机会做更多的东西,是一个很适合新手上路的大项目。
三年年审两年中期,基本上把科目做了个遍,个人也跟客户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起吃饭的时候,从饮料喝到啤酒喝到红酒喝到白酒,感情越发深厚。甚至到同一城市做其他审计项目的时候,客户还特地开车拉着我和项目团队去把酒言欢。与其说是客户,不如说是好友。
转职投资咨询部以后,自然也就不再每年到访,但羁绊依旧在。但每年3月末业绩公告的时候总会去关注一下如何再攀高峰;在后面的尽调项目遇到行业问题也会回头请教;听说公司有意在越南建厂,刚去完越南出差的我也把越南之行的见闻稍作分享。
有过这样的客户和项目经验,艰苦的审计生涯里也多了几分温暖的回忆。
如果按在项目上的时间而言,项目B其实做得并不太久。第一轮出三年一期报表时做了两个月,上市后做了不到一个月的中期,满打满算不过三个月时间。然而第一轮那一个月实在是太难了,让我印象深刻。
考完CPA后的周一,就随着大队人马奔赴深圳项目现场。本以为项目上还能每周折返,殊不知此行一去难回。说是CPA考前有香港同事做了将近半月,但大家接手的工作底稿大都没有表格间链接也没有注释数字还对不上,基本无法跟进需要重头再来。但是deadline近在眼前,两周内就要准备好第一稿的三年一期PRC和IFRS报表,当然也要有相应的分析性复核备忘录(Memo)。
十多号人的团队都在没日没夜地往死里赶进度,连续奋战地出报表和Memo初稿以及修改。最紧张的三天里睡了不到10个小时,也是我第一次的通宵。到告一段落那天,项目团队里的各位都已经觉得自己走路会飘心律失常胃胀反酸出气多进气少。
那一段时间,也是我两年半的审计工作里负能量最为厚重的时候。那三天里,不分组的朋友圈发了正好20条。一度情绪失控,在跟朋友通话时突如其来地泪流满面。睡了三个多小时被酒店物业维修吵醒,电话投诉换房未果破音地大骂出口,最后对着镜子里憔悴胡茬的自己问一句“所为何事”?
往后的半个月,节奏有所放缓,也陆续可以轮着有同事回家休整一下。我看着同事们来来去去,每每听IC跟我说完成这个节点就可以回去了,却一再往下一个节点延伸。一次次在电话里跟家人说可以回家了又爽约,听了太多家人失望的语气但始终盼不到IC许我回家一趟。到了星期二十一终于憋不住内心的不忿,跟同住的同事商量好了次日(恰好是双十一)一同回家去。到了下午5点半,我们两个人在IC惊愕的眼神下不回头地拖着箱子回家去。14小时的短暂拥抱后,我们又坐上了去深圳的高铁重返战场……
有一夜IC跟合伙人一通长电话讨论修改意见,电话终了前合伙人说了一句“已经很晚了,大家不要搞太晚早点回去休息,我明天一早起来看。”看看时间已经是2点45分……下意识觉得合伙人这句话略有点讽刺,都这个点了我们还能搞得不太晚吗?再回头想,合伙人又何尝不是跟我一起干到这个钟点,谁也都不容易。
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最大的乐趣就是上京东点些有的没的小东西送到客户办公地点收货。所谓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事肯定做不完,爱我的人不在,小小期待,唯有靠买。
那么多的付出,所幸总算收获了好的结果。从IPO审计开始起算,客户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港股上市,也算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了。
项目C是第三年刚当上IC时从德勤转过来的新项目,过去一直用的旧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作为IC带队中国会计准则报表年审+初次审计+新旧企业会计准则转换,实在是够我喝一壶的。要对资产负债表期初数进行审计,没有往年的审计和底稿可供参考,一切从头来过。
到了年审时,预审的项目团队成员全部更换,只能带着一个A1和一个实习生去完成年审。现场工作的一周过后,同事已经被调到其他项目上,却还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要跟进。想要找同事再帮忙跟进一些她之前还没做好东西,可人家已经在新的项目上如火如荼。终究狠不下心让人忙完(其实也根本忙不完)手头项目以后再继续加班跟进,结果就是一个人默默地在项目A上继续熬夜把项目C上的东西慢慢都清理掉,感到孤立无援。草拟完报告以后就是归档工作,一个人对着过百页的中国会计准则报表审计核对表逐项勾选,在eAudit里上传工作底稿和点选复核,殊为无趣。
到了这个时候,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对于审计工作的厌倦。不希望自己至少在未来的两三年还要做着同样的工作,终于下定决心主动联系曾经招揽我的投资咨询部,申请转职的机会。
关于考证
财会领域的证书很多,专注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如:财务/税务/评估/审计/管理会计)或不同的地区(如:CICPA/HKICPA/ACCA/USCPA)或体制内外(注册xx师vs职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了所谓的鄙视链和为了证书含金量撕逼。但无论怎么撕逼,CICPA都是每个审计人都必须要迈过的槛,也是在财会领域长足发展最重要的证书之一,毫无疑义。
到目前为止,我曾经报考过的财会证书有CICPA、CMA、HKICPA和税务师。目前只有CICPA到手,CMA和HKICPA都是浅尝辄止,税务师今年刚开始试水。
分了三次把CICPA考出来,毕业那年花了四个月考了会计、战略和两法,次年一个半月搞定审计和财管,最后一年用了四周考下来综合。第一年出分以后因为过了四科被同事叫我大神说我学霸,其实哪里谈得上什么鬼,只是我花的时间比别人多得多而已。如果规划更好方法更优的话,兴许还能节约一点时间下来。看书记不下来,那就把要点每天读一遍;会计分录总是遗忘,那就通篇抄一次;题做不够就加量,题总做错就钻研错题。毕竟CICPA也不是什么高精尖科技,专心致志,如此而已。
毕业那年手抄了百多页会计和两法笔记,后来还敝帚自珍地扫描了收藏…
不是那么多事如同备考CICPA一般,努力就有回报。所以朋友们还是珍惜这段艰辛的过程吧。
在2013年备考CICPA财管的过程中,听信网络宣传顺便报考拿下了相关性强的一科CMA财务决策。考完感觉题目实在是太简单,可能会被认为没有含金量,就没有往下再考了。(说起来,开通淘宝的第一单就是为了去买CMA的参考书…)
2014年12月CICPA综合出分通过以后,想着再加考个HKICPA或许对以后有用。紧赶慢赶,终于在截止期限前获批以CICPA身份报名参加2015年6月的HKICPA税法考试。然而彼时我已转职投资咨询部,HKICPA对我而言的意义已然不那么大;再加上考前在一个房地产集团上市公司项目如火如荼,最后只能考场潇洒走一回断了这个念想。
今年MBA学业告一段落,近年来税制又是一变再变,也就有了报个税务师以考促学的念头。毕竟还是2012年营业税时代考的CICPA税法,这几年的工作也相对少直接做税,但税又确实是工作里高度相关的一环。忙里偷闲,报五考三,到底能过几门就要碰碰运气了。
身边有很多同事在考CFA和司考,我对此敬谢不敏。CFA的费用是真贵,至于能否匹配我的需求,我并不是那么看好。CPA+司考听起来是很厉害的样子,但自问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毅力去啃司考,只能向报考的同事致以崇高的敬意。明年要是有闲,倒是不妨再报名考个评估师,毕竟不贵……
【Takeaway:报考CMA和HKICPA,最初的动机还是觉得似乎性价比蛮高。考出来一证傍身,提升就业竞争力。考试相对简单备考投入较小,具有门数少/选择题量大/有免考科目之类的特点。但时至今日回头想想,也许投入是不大,但是不是都如当初所想的有用?还是误信了培训机构的贩卖焦虑?又或者证书还是好的,只是跟我不匹配?自己考虑投入是否值得吧。】
关于健康
毕业的时候我还是个135斤的精壮青年,两年半过去已经被动增重成了个150斤的死胖子。第一年结束后的体检,听到自己“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时候还惊悚了一番,现在已经是波澜不惊,定期去理疗一下权且当作设备维护。在第三年伊始由于项目压力大开始了抽烟,这个恶习从此挥之不去延续至今。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还是第一年忙季前明明留意到有问题还本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心态,觉得少了个人会影响项目一直拖到忙季过后才去治疗。结果已经非做手术不可,住院加休养了半个月才恢复。现在想想,那是真的傻。
总之,祝每位四大人都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关爱自己的健康,珍重。
【Takeaway:健康是每个四大人都头疼的问题。在攀登四大职场发展的金字塔时,时常有言道剩者为王。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决定了你能在牌桌上坐多久。根据“无限财富定律”,即使概率输赢相等,本钱大的人最终会通吃本钱小的。当本钱告急了,真的能在长跑中从剩者变为胜者吗?且行且珍惜。】
关于评分
每个财年终了,都会面临小黑会和评分。评分它是个谜,总是让人目眩神迷。
第一年结束时,我在系统里给自己的评价是2分(1分最高,5分最低)。第一年CICPA过了四门,实习过工作任劳任怨表现良好,再加上还搞得手术住院,自以为拿个2分不算妄自尊大。结果却是一个冷冰冰的3分,着实让人有些心灰意冷。后面得知部门里20多个A1里就只有2个2分名额,得到2分的同事至少是跟我难分轩轾,也就慢慢释然了。只是跟其他四大的朋友交流起来,听到他们有着更宽松的高评分名额时,心里又难免有些不忿。
第二年结束时,我在系统里依然给了自己一个2分,但也做好了仍是3分的心理建设。评分出来以后,猝不及防地发现竟然是1分。告诉自己就把这当做是对往年的补偿吧……
其他
除了工作学习以外,也在公司里有一些业余生活。
如前面提到的,入职那年被选作年会主持(也是第一次在场面上做主持,谁能想到我后来再三成了朋友们的婚庆主持呢……),少不了的是准备和反复修改主持稿以及各种彩排演练。到了年会当天,看到会场和后台的各种忙乱,见证年会进程中的各种小意外,然后站在我主持的位置上去尽力协调跟配合。兵荒马乱一整天下来,当晚都没能顾得上吃点什么,除了阳光普照的table prize以外也一无所获。后来某年的男主持竟然抽到了大奖,让我羡慕嫉妒恨……(而他领奖后不到半年就走了……)
入职那年的年会前,组委会特地搞了个卡拉OK比赛,其实背后用意是要给年会节目找人。这只此一届的卡拉OK比赛,我拿下了第二名,除了购物卡还领了个水晶奖座回家。原本我也希望能够混个唱歌的节目短平快露个脸,却因为主持的活儿错失良机。第三年,年会组委会又找到了我,我终于能在年会的舞台唱上一首,也因此留下了头像的这张照片。
由于跟HR的关系蛮好,每年的校园招聘活动也都会找我去帮忙。第二年的时候给公司的三场校园招聘宣讲会做主持,搭配的HR女主持如轮转,我自岿然不动……至于列席跟同学做分享,那就太多了。参加的次数多了,观察同学们的反映和听他们的问题,总结分析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
挺感谢公司在工作以外给到的这些机会,也是一种别样的成长。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