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16浏览次数:2236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1935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1890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1824
发布日期:2022-11-22浏览次数:990
发布日期:2022-05-13浏览次数:804
发布日期:2022-05-13浏览次数:798
发布日期:2022-12-06浏览次数:763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747
发布日期:2022-12-01浏览次数:713
今年最火爆的赛道即将诞生一个超级IPO。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动力电池超级独角兽——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创新航)正式提交赴港上市申请。据悉,中创新航的IPO将筹集高达15亿美元,有望成为2022年港股市场上最大规模IPO之一。
坐落于常州,中创新航脱胎于大名鼎鼎的中航工业,早年营收曾一度超越宁德时代。但好景不长,中创新航从2017年开始连续亏损,情况危急,直到2018年7月迎来了一位女掌门——刘静瑜。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的刘静瑜,被外界誉为“财务女神”。在她大刀阔斧的改革下,中创新航仅用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并成功杀入动力电池全球前十。
根据此前的融资,中创新航估值超600亿,身后集结了成飞集成、金圆集团、金坛投资、红杉中国、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广汽资本、基石资本、厦门创投、晨壹投资、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等等,投资方队伍名单之长令人咋舌。
电池江湖风起云涌。透过中创新航我们看到,诸如蜂巢能源、格派镍钴、比亚迪电池等等,一只只电池超级独角兽前赴后继冲刺IPO。作为新能源至关重要的一环,电池赛道火爆不已,产业链上挤满了有头有脸的VC/PE。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关乎国运、关乎未来的超级赛道。
会计学出身,4年前临危受命
她扛起一个IPO
中创新航背后,是51岁的女掌门人——刘静瑜。
出生于1970年4月的刘静瑜,曾在东北财经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专业为会计学,她是很多人心中的“财务大神”:连续获得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的“大满贯”,放眼全国,能将这三本证书集为一身的人少之又少。
刘静瑜的工作经历也充满了“临危受命”的挑战。自2003年4月起,刘静瑜进入中航工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马微电子)工作,这是一家聚焦液晶显示器(LCD)及液晶显示模块(LCM)的专业设计企业。
2013年,能力突出的刘静瑜被委任总经理一职,当时的天马微电子正处于亏损状态。刘静瑜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将公司一贯的“利润导向”扭转为“客户导向”,由此收获了华为、联想、宇龙、OPPO等一系列忠实客户,订单量猛增。
这是刘静瑜书写的第一个传奇,短短10个月的时间让天马微电子成功扭亏为盈,并且跻身液晶显示行业第一梯队。刘静瑜的能力被中航工业的领导看在眼里,2018年,上级决定派她接管另一家公司——中航锂电(中创新航更名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航锂电的故事。2007年,中航锂电的前身天空能源(洛阳)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是一家背靠中航工业的公司,有中航工业旗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孵化,并在隔年增资扩股正式更名为中航锂电。中航锂电曾高光满满,甚至在2015年营收破10亿,同一时期的宁德时代营收只有8亿,也是在那一年,中航锂电将总部迁往江苏常州。
但这样的辉煌并没有维持太久。在刘静瑜接手之前,中航锂电也和当时的天马微电子一样深陷亏损困境,根据当时的控股股东成飞集成的年报,2017年、2018年,中航锂电亏损额分别为3.3亿元和7亿元,大客户接连丢失。
2018年7月,刘静瑜辞去在天马微电子的职务,从厦门前往江苏常州,加入中航锂电任总经理。7天后,她又被任命为公司董事长并自当年8月6日起担任公司总裁。
改革同样迫在眉睫。与之前的面板行业不同,动力电池行业彼时已在快速发展,在刘静瑜看来,持续的创新是中航锂电变革的重中之重。于是,她制定了文化与人才、产品与技术领先、品质等三大发展战略,调整市场战略,将旗下三元锂电池产品尽快推向市场,与多家新能源车主签订订单,提供高性价比产品。2019年,中航锂电营收达26.7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2020年初,刘静瑜提出了“重启商用车”战略,与厦门金旅、厦门金龙、中通客车、东风汽车等商用车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同时,在储能领域的布局也成效初显,公司也随着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刘静瑜再一次拯救了一家公司,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谭瑞松称赞她是航空工业系统的“航空之星”。2021年11月,中航锂电正式更名中创新航,开启了IPO上市之路。
刘静瑜曾说,“一个新产业的催生、发展,一定要经历激烈的淘汰,可能大家会有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没有哪一天过得从容、淡定,所以不管是做材料、电池还是新能源汽车,我都怀着敬意和敬佩之心,大家都很不容易。”
年入68亿,VC/PE排队争抢
去年估值超600亿
那么,今天的中创新航成色几何?
招股书显示,成立之初的中创新航主要从事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而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对电池的需求向三元锂电池倾斜,中创新航也在2019年开始聚焦三元电池领域。如今其涵盖两大业务: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其动力电池产品包含高电压三元电池、弹匣电池和全极耳叠片电池等。
先从营收看起。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营收由17.33亿元、28.25亿元飙升至了68.1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8.3%。此外公司的净利润由-1.56亿元转为1.12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最核心、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之一,对于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中国来说,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动力电池产业更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最重要的动力源之一。
目前,中创新航的客户群体涵盖了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如广汽埃安、长安新能源汽车、吉利联属公司威睿电动、零跑汽车及小鹏汽车等,数据显示,其2022年1月的装机量为1.2GWh,在全球动力电池中排名第六,在中国第三方动力电池公司中排名第二。
此外,公司在常州、厦门、成都、武汉、合肥、江门等地设有生产基地。中创新航还在招股书中透露,其是中国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于2019年至2021年间唯一一家每年同比增长率超过100%的企业:
看起来,中创新航俨然是继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后,动力电池领域的又一个佼佼者。除此之外,中创新航也是除了同在江苏常州的蜂巢能源之外,又一个被VC/PE争抢的动力电池超级独角兽。
IPO之前,中创新航共完成了3轮融资。2019年6月,彼时还未更名的中航锂电获得了成飞集成、金圆集团、金坛投资的一轮股权投资;2020年10月,红杉中国、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广汽资本、基石资本、厦门创投、晨壹投资等纷纷加码,公司注册资本由69.9亿元增至127.6亿元。
2021年9月份,动力电池又一笔百亿融资诞生——中航锂电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股权融资,金额达到120亿元,投后估值超600亿,刷新了此前由蜂巢能源创下的102.8亿元B轮融资的纪录,成为当年江苏创投圈的最大单笔融资。
官方披露,这一轮融资除了得到常州政府、厦门政府、航空工业集团等原股东继续增持外,还获得了武汉、成都等政府国有投资公司、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等支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合作方也参与到该轮融资中。
当时,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研究院副院长王小强还对外表示:“在这一轮的实施过程中间,我们也启动了新一轮的第二轮的员工持股计划。中航锂电的融资之路还是非常顺利。”
根据招股书,金坛控股是中创新航的第一大股东,隶属于常州市金坛区政府。在新能源产业扎堆的常州,正在进入IPO收获季。
动力电池上市潮来了
下一个世界首富可能在这里
中创新航冲刺IPO,只是动力电池火热景象的一抹缩影。
今年1月27日,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正式在韩交所上市,募集680亿元人民币,缔造了韩国史上规模最大IPO。上市首日,LG新能源暴涨99%,市值一度达7500亿元人民币,一举成为韩国第三大上市公司。
LG新能源被外界称为“宁德时代最强劲对手”,脱胎于历史悠久的LG集团。尽管LG新能源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宁德时代完全压制,但在2020年开始打入特斯拉供应链,并拿下了来自上海超级工厂的巨额订单,势头变得愈发凶猛。LG新能源CEO权英寿甚至放言,将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
而在中创新航的大本营常州,又一只动力电池独角兽宣布诞生。此前,海亮股份发布公告称,参投基金杭州涵智将以3.22亿元增资蜂巢能源,占其增资后的股权比例为0.7%。这意味着,以此计算蜂巢能源的估值已经高达460亿元。
这是蜂巢能源在一年内获得的第4笔巨额融资,融资总额已超过200亿元。在其身后集结了包括国投招商、深创投、IDG资本、鼎晖投资、凯辉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兴新经济基金、弘毅投资、碧桂园创投等一众知名机构。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曾透露更多融资细节:“事实上,有超过100多家机构主动找到我们,要求投资蜂巢能源。”
蜂巢能源也在今年1月吹响了IPO的冲锋号。江苏证监局官网显示,蜂巢能源已进行了上市辅导备案。中信证券也披露,近日与蜂巢能源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双方计划在今年3月前完成上市申请文件的准备。据悉,蜂巢能源将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与蜂巢能源一同冲刺IPO的,还有动力电池材料明星企业格派镍钴。港交所文件显示,格派镍钴已在1月底递交上市申请。仅过去一年时间,格派镍钴就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金额超10亿元。其中,在去年9月,LG新能源更是注资3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入股格派镍钴,并一口气签订了长达6年的销售协议。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来势汹汹,继2020年3月正式推出刀片电池后,接连落地动力电池基地,并计划在2022年—2023年分拆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上市。这意味,电池江湖又要迎来一个超级IPO。
为何动力电池如此火爆?究其原因,一是双碳背景下,汽车产业转型的必然需求——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部件,堪称后者的“心脏”;二是储能行业的崛起,使得动力电池市场的直线上升。
实际上,不只是电池厂商,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值得引起各方重视。眼下,令行业焦虑的一幕正在上演——锂、镍等原材料价格暴涨,中游电池厂商乃至下游车企纷纷叫苦不迭。
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3月2日突破50万元/吨,相比年初上涨约67%。从1月的30万元/吨涨至40万元/吨用了一个月时间,而从40万元/吨涨至50万元/吨仅用了20天左右。据机构测算,碳酸锂价格为30万元/吨时,每辆纯电动车的成本上涨约8000元;碳酸锂价格为40万元/吨时,单车成本上涨约1.1万元。
此外,受到外部局势的影响,在3月7日、8日,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镍期货盘中暴涨,8日更是一度攀升至创历史纪录的101365美元/吨。摩根士丹利汽车分析师此前表示:“镍的价格在一天内就上涨了67.2%,这意味着制造每台电动车的平均投入成本增加了约1000美元。”
进入3月以来,已经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其中,特斯拉短短五天内两次涨价,旗下Model3高性能版和ModelY长续航、高性能版,涨幅分别为2.8万元至3万元;欧拉好猫GT版官方指导价则由13.5万元调整为14.7万元;威马汽车也宣布2022款EX5-ZPRO全能版、Lead创领版售价分别上浮3000元和4000元……显然,最终还是要终端消费者为涨价买单。
这也恰恰证明了电池的重要性——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引发全行业动荡,牢牢掌握着新能源的命脉。正如市场流传着一种说法,谁能彻底掌握电池,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世界首富。
来源:杨继云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