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6-07浏览次数:6102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795
发布日期:2022-10-21浏览次数:2468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2355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2228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2140
发布日期:2024-03-30浏览次数:1649
发布日期:2022-10-21浏览次数:1531
发布日期:2022-10-21浏览次数:1294
发布日期:2022-11-11浏览次数:1260
我把并购分成三种类型:传统并购、系统性并购和产业并购。传统并购以投资判断为核心,但失败率高,促使从业者改进投后管理。系统性并购是一种全面的策略,涉及战略、投资、财务等多个层面,虽复杂却能带来稳定收益。产业整合作为并购的未来方向,强调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适用于成熟行业。总体上,并购正从投资驱动转向以产业整合为导向,要求企业具备深入的行业理解和高效的整合能力。
▍一、传统并购:以投资为基础,投后为改良
传统并购是指过去以投资判断为核心的并购活动。这类并购主要关注投资逻辑,即寻找有潜力的行业,发掘优质项目,并以合理的估值进行投资。其背后的动因可能包括产业升级、公司转型和协同效应。回顾过去,大多数并购案例都属于这一类,其逻辑基础在于行业趋势和路径依赖。由于中国经济过去的高成长性,投资往往聚焦于成长型项目,并购亦然。此外,并购从业者的经验多源自私募股权(PE),他们对投资逻辑和判断较为熟悉,尽管这种判断的失败率颇高,但人们仍寄希望于通过提升判断能力来改善局面。然而,马克·塞勒尔(Mark Sellers)指出,投资能力的提升空间有限,因为其要求极为苛刻。
实际上,PE投资的核心逻辑并非单纯的投资判断,而是IPO套利。仅依赖投资逻辑,成功概率很小。并购同样如此,许多失败案例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分依赖投资判断。并购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投资判断失误(如未发现企业的财务造假等风险)、对未来趋势的错误预测(如行业周期判断不准确),以及乐观预期未能实现(如协同效应未能达到预期,尤其在高估值投资的情况下)。
并购失败率高企,主要归咎于基于投资判断的并购逻辑缺乏足够的冗余。即便在今天,多数企业并购依然遵循这一逻辑,并购行业的进步仍需时日。尽管企业常提及行业整合和产业链延伸等概念,但这些效果往往有限,只是预期较高。
面对高失败率的传统并购,许多人开始寻求解决方案。一种方法是提升投资判断能力,但这很难实现。另一种方法是强化投后管理能力,这看似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在实践中更为困难。在中国,真正具备并购投后管理经验的团队凤毛麟角,成功的案例更是稀少,能够复制成功的案例更是罕见。
投后管理的难度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并购战略,无论是同行业整合、上下游整合还是多元化并购,实践中大多数并购并非真正的同行业整合,而是涉及上下游或跨界整合,这使得投后管理几乎成为不可能;二是自身的赋能问题。在同行业收购中,企业需要具备管理冗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拥有的是资金冗余而非管理冗余。资金充裕而人才短缺是常态,民营企业也不太可能储备人才以应对并购,或将对行业的深刻理解系统化。正如宁高宁所言,有钱没人,并购难以成功。这两个问题使得并购的投后管理极为困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认为强调并购投后管理的逻辑,实际上只是改良版的传统并购逻辑。这种观点之所以容易得到认同,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案例都遵循这一逻辑,尽管失败经验众多,但人们对此更为习惯和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逻辑相对简单,容易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然而,只要深入一线或加强案例研究,就会发现传统的并购方式很难取得成功。
▍二、系统性并购:战略、财务、风控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时期,企业家们进行了多次并购尝试,从而在并购实践中取得了进步。企业逐渐发现,并购的价值不仅在于并购行为本身,还带来了其他额外收益。在资本市场热潮中,并购概念往往能推高股价,一些私募股权基金因此获利颇丰。有些企业通过并购提升了市值,并随后进行了定向增发。即使并购本身不算成功,企业规模却因此扩大。还有些企业在面临重大问题时,通过并购实现了转型。另外,一些企业虽然并购表现平平,但结合控制权转让,满足了多方利益。
这类并购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常见,但它们相对成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这些并购在投资判断和投后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效果良好,表明这种方法能为并购带来额外的价值。即使在执行不力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收益,这为我们通过改进细节以获得更稳定持续的收益提供了基础。
我研究发现,系统性并购可以从五个层面进行考量:战略、投资、财务、融资和风控,称之为系统并购五步法。战略层面需从公司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而非仅从并购角度考虑。投资的核心在于区分周期性和风险性利润。财务是企业战略中的关键环节,它承前启后,是资本运作的核心。融资是并购的最终表现形式,为提供冗余打下基础。整体风控确保系统性并购的逻辑得以持续。
系统性并购的概念源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多个案例,并已在一些国外大型公司中得到验证。以丹纳赫为例,许多文章强调其投后管理,但我认为这是表面现象。丹纳赫的成功并购包括战略上的不断转型、财务的精准运作,以及高级人才和经营体制的保障。DBS系统确实不错,但权重很小,真正的背后逻辑应该是战略、财务和整体风控。
系统性并购在国外有众多成功案例,国内也有企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尚不成熟,但已显示出一定优势,值得关注和研究。
然而,在实践中,系统性并购面临操作难度。首先,在认知层面,由于其复杂性,企业家难以认同,大多数上市公司仍希望简单直接地利用并购。这与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靠胆大勤奋起家的背景有关。其次,在执行层面,对战略、财务和风控的理解要求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战团队明显不足。战略需要企业家思维,财务需要理解会计准则的应用,风控需要长周期视野。这些都需要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而中国资本市场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即使在美国等成熟市场,能够灵活运用系统性并购的企业也不多,许多企业只是表面上运用,在一段时间内取得成绩,但同样面临崩溃风险。我之前提到丹纳赫时,有人担心其可能崩溃,但我认为这取决于其动态调整和风控能力。
在推广系统性并购给上市公司时,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人们觉得听起来有道理,但过于复杂,难以理解。这可能是因为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能抓住精髓,或者系统性并购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有些理论需要实践来证明,甚至许多实践都无法证明,但研究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正是资本市场所需要的。资本市场应防范的是各种纸上谈兵、投机取巧和冒险行为。
系统性并购总体上是一种“术”,难以掌握。如果过于依赖”术“,即便运用得当,也存在系统性风险。只有坚持正确的并购之道,才能做好并购。但“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升和改进,同时应用广泛,各行各业的并购都需要这种技巧。
▍三、并购在于“并”而非“购”
并购的道:基于并购的初心。即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成长性减弱时,进行整合。并购的本质在于合并,而购买只是合并的一种手段。合并才是并购的核心。
我们所说的产业整合,或产业并购,代表着未来的趋势。遗憾的是,过去的产业并购往往名不副实,未能推动产业发展,反而损害了产业整合的声誉。
这种虚假的产业整合通常表现为上市公司设立基金,投资于自身行业的企业。表面上看逻辑合理,但实际上,小企业试图整合大产业,本质上是在投机,建立虚假的生态布局。我曾见过年收入仅过亿的上市公司,不断提出涉及几千亿的生态系统。许多企业将拼凑误认为整合,最终不仅未能成功整合,反而导致自身破产。这些空洞的概念对行业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真正的并购应当针对成熟行业进行整合。所有整合都基于产业成熟、成长性消失的现实,通过合并实现规模效应和盈利。这种整合是深入了解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的,几乎不需要投资判断。所谓的投后整合,也非跨界融合,而是在同一行业内,因此整合难点不大。整合后的工作重点在于实现规模效应、杠杆效应,以及管理技术的优化,包括裁员、股权激励等常见措施。
我们提到并购套利,真正的套利应减少主观判断,强调系统性优势。产业并购可以逐步降低冗余,提升效率。国外一些大型公司能够以少数人手完成数百起收购,无他,唯手熟尔!
这些是真正的产业整合,之所以尚未普及,主要是因为这种逻辑与过去的成长性逻辑不符,且适用范围较窄。许多投资人员更擅长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投资,认为投资领域越广,越能体现价值,对深入单一行业感到恐慌。曾有财务顾问问我如何聚焦行业,我建议他投入十年以上时间,他陷入了沉思。他认同这一逻辑,但已难以转变方向。
产业整合的优势在于弱化了投前判断和投后管理,而强化了可控的规模效应、杠杆效应和管理效应。许多外资企业早已践行这一逻辑,并取得了良好成果。例如,KKR的投资并购逻辑就是找到合适的团队,整合特定产业和公司。我认为,这将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并购业务的主流。最近的并购政策也明确鼓励传统行业的整合,而不仅仅是新兴行业。新兴行业鼓励的是创新,而传统行业才是并购的主战场。
当前的主流仍是投资性并购,大多数并购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仍涉足多个行业。从多行业向单一行业转型确实困难,而从一个行业向多个行业扩展则相对容易。涉足多个行业难以积累经验,而精通一个行业则更容易把握底层逻辑,实现举一反三,广泛应用。
如果讨论未来并购的大趋势,我认为短期内资本市场的利好波动将对并购产生影响,推动其发展。但从长期来看,真正的趋势并非政策,而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即从成长型经济向成熟型经济的转型。并购将从传统并购向产业并购转型,而系统性并购是一种技巧,需要辩证看待。基于并购之道,运用系统性并购之术,才是并购成功的核心。
我正在做一个产业整合的事,践行这个理念!
总结
并购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并购到系统性并购,再到产业整合的转变。
传统并购依赖投资判断,但失败率高,促使业界改进投后管理。
系统性并购则是一种更全面的策略,涉及战略、投资、财务等多个层面,虽复杂却能带来稳定收益。
产业整合作为并购的未来方向,强调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适用于成熟行业,但推广需要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总体上,并购正从投资驱动转向以产业整合为导向,要求企业具备深入的行业理解和高效的整合能力。
作者:候铁成
来源:侯铁成谈投资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