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9686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6447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6116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629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336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297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248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168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5139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4924
“看到令我讨厌的人,我无法掩饰自己的情感。即便他们没做对不起我的事儿,我就是克制不住地厌恶。”在国企工作的徐晋很想改变自己这种所有情绪都写在脸上的心态,领导已经不止一次地挑明他的幼稚。“其实每每回到家中,望着朗朗夜空,天地何其大,何必较劲与执着。但是白天一踏进办公室大门,那个不受控制的„我‟又习惯性地出现了。”
想要改变的徐晋,面对现实很无奈。“3岁看老,性格决定着命运,这就是我,想改变也不可能了。”
像这样的情景,与纠缠自我的那些“心魔”抗争又妥协,每天在成千上万人的内心世界里上演——该怎样克服与生俱来的羞涩;总因为抵触他人的批评而妨碍倾听的态度;让人经常失控的焦虑感;形同鸡肋的婚姻却无法推翻重来……让自己新生,让自己蜕变,变得更好,这是所有人想要改变的出发点。
但前路迷茫,荆棘满布。
在《放下爱》一书中,满篇52个案例,写尽了在爱情中执迷、绝望的女人们各形各色的故事,她们却无力放下爱,改变自己。让人痛心的同时,却总能找到自己的身影。治疗师素黑也只能慨叹:“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畅销书作家张德芬新作《活出全新的自己》,从虚拟太空人图特的视角,看芸芸众生无力改变的困境。“坚持一种想法不放,即使这个想法为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却还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千真万确的,不肯改变。你是被惯性和导向所主导的。你可以说你的命运早已经被决定了,被你天生的气质、习性,还有前半生的遭遇绑住了、捆死了!但是,这是弱者的说法!”
改变究竟是在多变的世界里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生命本身要求进步和完善的特性使然?究竟在我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中,有哪些是可以真正改变的?改变,真的是可能吗?
为什么改变如此艰难
我们想要改变的欲望不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者一闪而过的怪念头。它不但跟痛苦,而且跟一种生命的需要紧密连结。“不能蜕皮的蛇会死”,尼采在《晨曦》一书中写道。人类的天性里就有转变的欲望,超越最初的条件,不断前行,如花朵般绽放……这是生命运动的一种方式。先哲赫拉克利特不是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7岁做市场推广的果果,两年来就一直处于改变的挣扎中。A型血处女座的她,不仅对自我要求严格,还特不能容忍别人犯错,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工作中总是难以避免地与同事发脾气,而最令她想要改变的是自己在爱情中的态度。
相恋4年的男友选择离去,让她一直不能承认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着强烈控制欲的果果,内心总害怕失去,所以不论男友去哪里她都要跟着,一时间找不到就疯狂地进行地毯式搜索。这样的控制渐渐地让男友感到疲倦和压力。分手后,果果又交往了几个男友,如此局面又不断再次上演。“我想要改变,希望能更好地驾驭自己,我也有温柔体贴的一面。”因为时至今日,第一段感情的失败,让她备感遗憾。她试着在分手第一年里疯狂地购物,把卡刷爆,以此来证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结果事与愿违。
果果面对我时很真诚地说,因为《心理月刊》让她明白了很多道理,两年间,她从不间断地看,并积极地去实践,已经有所长进了。“现在我一听到人家说我脾气变好了比说我瘦还高兴。”但是往往还会在某个节骨眼上功亏一篑,“这时候朋友、家人的鼓励最重要,他们却总会抓住你的一次失误说:看你,还是改不了这个臭脾气。”而感情上的控制欲,果果唯有借口工作忙去说服自己暂时淡化。
“有时候我们具有的这个或那个特质只是我们的一部分”,法国心理学家阿兰·德鲁姆说道,“有时候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内心的改变对应的是更加自我的过程。”我们所追寻的,是学习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保持那么一点距离。也就是因为如此,改变才如此困难……
“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个心理学家?一个就行。但还有一个条件是,灯泡自己真正想被换才行!”这个笑话揭示出一个真理,如同阿兰·德鲁姆所说的:“认识到且承认自己改变的要求还不够。比如有个人说,我太难过了,我想变得更快乐,这并不意味着他想要改变。也许那一刻,他所想的不过是抱怨一下,而且让大家听到而已。”他认为,对改变的渴望是“内心的革命”。它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尽管我们充满了发展自我的渴望,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抵制改变。往往只有“对生命的威胁”,才会让这种抵制败下阵来。
阻碍改变的隐形杀手——内心的限制
《改变,从心开始》的作者罗伊·马丁纳认为,“我们多数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而变成了心智的奴隶,而非它的主人,这是我们成长方式的必然结果。为了要活下去,人类生来就有某些特定的模式,非常类似于电脑自动进行着的机械化运作模式。”
“如果我们只留意局限于物质世界的五种感官所提供的信息,而忘了我们是谁,我们就陷入了相信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的幻象。因此我们才继续深信限制、痛苦、疾病和苦难都是人生的常态。多数人对自己的伟大潜能毫无觉察,总是继续在生活中制造出相同的制约模式,代代相传的知识促成了这些制约。”
那些制约我们内心的“限制”,形成为我们内心的自我意象。在Celine心中,就一直固执地否定个人的能力,不可以主动去选择,不配拥有好生活、亲密的关系以及爱,因为自己都承受不起。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让她无形中犯了许多错误。譬如因为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她就不懂得去拒绝别人,一旦有男性向自己示好,她从不拒绝,但当对方不断给予了她这分“好”,那种“不配”心又会作祟,让她想要逃离,甚至无意识地去破坏掉自己拥有的幸福与爱。“因为别人对我不好才是对的”,这样的想法束缚Celine很多年。
日后Celine用了十多年时间,不断去抓住成长中所有正向的资源,才渐渐地逐一攻破自己内心的这些限制,虽然她走得跌跌撞撞,却越来越快乐。所以当听到身边总有女友抱怨婚姻的不幸却无力为之时,她很着急,“我的女友都向我抱怨10年了,这期间他们不断争吵,孩子也都出生了,但她依然还站在原处。我连很难转变的自我意象都能改变,她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限制本身让我们总是处于不想要的生活中。面对困境时,有些人还总以为停滞不前就是最大的改变,殊不知韶光年华也在流逝,周遭都在改变,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我们能改变什么
西方有部纪录片——关于改变,说改变是大脑的天性——从大脑发挥自愈力的故事中发现神经可塑性,要改变的是那些顽固的、耗损能量的、破坏我们与自我、他人、自然联结的坏习惯。变,首先要改变观念。
没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是谁,唯一能改变的,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拖垮我们生活的恐惧决裂,学习控制让我们形容呆滞的怯场,重新建立自主独立性……都是改变行为模式的成功,它就是打开内心深处改变大门的钥匙。
刚经历完高考的网友晓翔,一直不敢努力学习,因为害怕自己努力了还是没有取得成绩,被别人耻笑太笨。经过心理辅导后,她找到造成心理阴影的根源,但是晓翔没有即刻改变,直到距离考试还有20多天,她才被迫努力复习,结果模拟考试成绩提高了100多分。“这增强了我的信心和做事的态度。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变,内心里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阻碍。但是改变不是拒绝现在的自己,有时候急于改变反而是对现实的逃避,所以对改变的认识很重要。”
改变,不是变成另一个人,而恰恰是,变成自我……更好的自我。
“我们首先必须解放自我,挣脱由老师、同行,心理认知等灌输给我们的诸多受制信念,借由和身体里的情绪,思想及能量协调一致便可达到自由自在境地,只有到达那种境地,我们才能阻止投射式的现实,而开始得到当下的存在感。”罗伊·马丁纳说道。
改变的过程在于改变你看待世界,看待别人和看待自己的眼光,才能把自己从沮丧中解救出来,投奔快乐。改变,就是学习让天平向另一端倾斜……但并不抛弃让我们痛苦的那一面。
改变的好理由/坏理由
■不要为了别人而改变
有些人为了留住自己的伴侣而改变性格,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了。当你坚持按照对方的标准重新定义自我,你表达的,就是对方的需要。这个基础就是错误的。
□要为了自己而改变
既然改变与我们自己相关,它就应该是一个个人行为。最棒的是,其他人(伴侣,孩子……)能从我们的改变中获益。
■不要为逃避现实而改变
一段变糟糕的爱情故事,让人紧张难过的生活节奏……让人闪出“翻过这一页”的念头。但当我们去逃避时,要面对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我们已经想要逃避的念头。要改变,首先就要面对这些心魔。
□要为了直面现实而改变
要改变,首先要准备好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做深度的发掘。这需要经历一场危机。如果说危机是痛苦的,那是因为它迫使我们重新拷问自己的信条,并思量我们心底的阴暗面……然后开始转变。
■不要事到临头才改变
例如,分手后,走向之前自己的对立面,或者发展与自己的道德或内心情感相悖的性行为。建立在蒙骗自己的谎言上的这种行为注定不会长久,而且会带来沉重的错位感。
□要为了丰富自我而改变
改变也意味着丰富别人,向别人敞开心扉,学着理解他们,体会他们。长远看来,它能够成为一种让自己变得强大的手段,不过,是“利他”的强大,而不是战胜别人。
见证俞飞鸿: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编辑:曹红蓓文:蔡双双摄影:纳雷化妆:袁浪
我的外表是典型的江南女子,安静妥帖,其实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从不惧怕改变。
1994年,我辞掉北京电影学院的公职去美国留学;2001年,从一年百集的片约中抽身,减产;现在我回来了,带着我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这3次改变,都是我自己主动的——我不刻意去寻求改变,但是希望做一个主动把握人生的人。
越是年轻,作出改变越容易。辞去公职的时候我想,如果安于现有的工作,怕有改变,怕一些新的东西,可能五年十年之后,我会更加没有勇气去改变,那我的人生一定会有遗憾。
这么多年,我从没有认定自己就是某个模式了。当我觉得自己不快乐,就像当年在片场机械地拍那些动作片的时候,我知道那就是不满意的信号,那就是改变的第一枪。而一旦出发去努力地改变,就不会再有机会否定和怀疑自己,改变使我避免了真正的低潮。
从演员到导演,这一次改变,我用去8年时间。从2001年后,我就着手筹备《爱有来生》的拍摄,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讲一对怨侣生前死后的凄绝命运。电影里有特技,有打斗,有孩子的戏,对第一次导戏的我来说,要完成这样一部电影,难度可想而知,但我最终做到了。
在云南拍摄的时候,本来只有20多天的戏了,大家的心情都一样迫切,拍完赶快回北京,可人算不如天算,那年的雨季提前了20多天,每天24小时下雨,一个镜头也拍不了。
如果不是做导演,我也许永远不会发现自己还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有这样大的定力。在确定不能继续拍摄之后,我平静地作出停拍的决定。两个月后再召集剧组重回外景地。
平时我是一个对小事都很紧张的人,而那时得对那么多人和事情负责,对投资方,对剧组,对电影,心情反倒很平静,自己都没有想到。
一次又一次主动寻求人生的改变,辛苦和压力是必然的,但我不怕累,不改变就不会有惊喜。改变让我的生命充满新的发现,新的激情,我会一直与之为伍。
见证张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
编辑:师欣文:馥卿摄影:纳雷化妆:小新
张德芬,畅销书作家,著作有《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
要有改变的意愿,这是基本态度——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第一次大的改变是27岁那年,我决定结束第一段婚姻,到美国念书。当时觉得这个丈夫让我不快乐,工作嘛,老是打扮漂亮像个花瓶坐在那里播新闻,别人羡慕的东西我都觉得没意思。
我是一个不怕改变的人,不喜欢一成不变。挣扎当然会有,因为婚姻对我而言,比事业重要。你是个名人,要离婚势必闹得满城风雨,工作得来又不易,这样放弃迈入一个未知,能否得到家人、朋友的同情与支持?好在我敢于勇往直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什么,我不会让自己处于痛苦中不敢改变。可是有些人能够容忍,所以没有必要强迫每个不快乐的人都去改变,时候到了自然会变。有时候这也是一个选择,你愿意一生卡在这里不快乐,庸庸碌碌;还是你觉得命运可以掌握。就像我在《活出全新的自己》里所说的先从觉醒开始,了解到自己是被一个潜意识模式控制的机器,被唤醒后知道可以改变一些行为模式,进而改变人生;经过疗愈阶段,整个人变得很正向,明白生命中所发生的每件事情,每个人都是来帮助你做人生的疗愈;人生就会慢慢走入下一个创造的阶段。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要走过这三个步骤。
但当时我不是很清晰,只觉得要逃出婚姻,职业也不留恋了。留学初期日子也挺穷,但我不是会浪费情绪能量去后悔的人。其实人生就像炒菜,手头有什么菜色,就尽量炒出美味。当下每一刻最重要,挖掘现有资源做得更好,而不是瞻前顾后,想东想西,慢慢地运就会自然改变,吸收一些好的能量。回过头来看第一次婚姻的失败,还是有帮助的,唤醒了我,看到自己以前是任性的娇娇女,不能吃苦,也让我了解到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到了37岁,第二段婚姻不错,两个孩子都出生了,我突然觉得人生怎么如此无聊,这是我第二次大的改变。当时想也许找个好工作就快乐了。我应聘到新加坡的IBM公司,刚进去只是一个助理,工资也不高,但我愿意放低身段,因为自己就是想进大公司。一年后工资翻一番,负责行销工作,再过一年,我就是负责公司重要软件的行销经理了。但是我变得忧郁起来,这样的办公方式我不喜欢,整天就是坐在家里打电话发邮件,无法与人面对面地沟通,生活很沉闷。
我想辞职,老公不同意,他认为好不容易进这么大的公司,混到今天多不容易。父母也觉得这么好的工作,拿出去说每个人都会羡慕。我挣扎了好久,很痛苦。其实我现在才明白,当你站在悬崖边,很多时候都觉得快要粉身碎骨了,可是当你纵身一跳时会发现,原来自己是有翅膀的,可以飞翔,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或者悬崖比你想象得要矮,你可以安全地软着陆。
不过我还是做了舒缓的停滞,我拿着医院诊断的抑郁症证明,停职留薪了几个月,与朋友去马来西亚、吴哥窟旅行,回来后就决定辞职。我现在特别推崇“温柔的坚持”,有时候当你作出改变,周围的人不会支持时,你不必跟他们抗争,只要非常坚持,以温柔的方式去沟通——谢谢你的关心,但是很抱歉我已经决定了,我不能按照你的要求做到。只是当年的我没有这番智慧。
那我真正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又来了。从那时起我开始探索心灵成长的东西,探索人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每天上网收集各种资料,看书,上课,全身心做这件事情,然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快乐。各个灵修门派我都接触,有老师就笑我是在吃心灵自助餐。这是我很大的转折点。混了4年,我开始静极思动,组织读书会,电影导读,工作室,慢慢发现自己走这条路挺有心得。为此整理出来写了《遇见未知的自己》,没想到卖了30多万册,感动了很多人,家人又开始引你为荣了。
这期间改变最大的困难还在于亲朋好友的看法。朋友不能相信我就只是一名家庭主妇,人家拿怪怪眼光看你。有时订餐人家都问你什么单位的,我没有名号,干脆说是陈太太。当时没有一个身份认同,而我曾是赫赫有名的电视主播,IBM亚太地区行销经理。结果40~45岁什么都不是,没头没脸,nobody,这辈子就要这样下去吗?挣扎后我接纳了。像现在我成名变成畅销书作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做自己,很自然,很开心。
人不可能一辈子头角峥嵘地往前,要跳得高,首先要蹲下来。人生在某个时间点上,当退则退,才能走得更远。像现在人家会问我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出来,我会有压力,但不再会跟随别人的眼光期望而起舞,我有自己的行程。
我今年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吃素,这对于好吃的我来说是很大挑战。不过每次改变之后的感觉都好棒。人生就是很公平的游戏,自己选择玩,就带着积极的决心和勇气,带着正向的思考,带着一分善意面对世界,永远回报你是最好的。
见证冯唐:我哥让我明白了,这辈子该怎么花
编辑:曹红蓓文:王刚摄影:纳雷
冯唐,《北京三部曲》作者,麦肯锡公司个人股东。
别以为我活得挺明白的。其实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这辈子应该怎么花。我的改变是源自发现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突然老了。明白自己老了,却不知道这辈子是干什么来的。挣钱倒是天生知道,而至于怎么活,才刚刚明白。
最初写书,完全是无意识,有了表达欲,跟排泄差不多,就是想写自己。这是每一个想写点字,但又不知道真正写什么的男人最初都有的想法。于是,写《北京三部曲》,就是想写自己成长中的飞短流长,那些姑娘和北京的环线一圈圈变胖、变老。这是我的改革开放史。之后就不知怎么办了。直到有一天我哥让我明白了,这辈子该怎么花。他说他如今也是半拉老人了,眼睁睁看着眼睛在一周内花了,胡子一宿白了。
我哥只比我大10岁,因为原来我们都一直年轻,精力旺盛的自以为只要身体好,没有办不到的事。白天从垂杨柳骑车去圆明园,晚上回来还能看书。我终于知道时间是潜移默化的,改变却不大,一忽悠已经半辈子了。
老哥的话让我立马伤感起来,记得米开朗基罗说,当我刚刚明白一些生命的道理,没想到人却老了。
大概想了很久,我才开始想写自己的第二个三部曲。但还是没想得特别清楚。一开始想写些怪力乱神,就是前一阵子的《不二》。写我眼里的禅宗,里面有严重的色情成分,有人说是黄书。而说实话,我是试图探讨自己的前中年危机,可能我的中年危机来得比较早。
写着写着自己突然崩开了,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历史写作,解除了我长久以来帝王将相的毒:历史就像成年人打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彼此的道理没有大小,胜负成败和道理没有关系。
我希望给历史多一点思考的空间和联系的能力。让大家知道历史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六祖慧能关于“菩提本无树”的那桩公案,事实上在禅宗里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版本,它并非我们一直听到的那个说法。于是,我突然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明白了,明白了我将来两辈子也做不完的事情——那就是回归常识,用常识去解释我眼里的历史。
见证 沈浩波:社会变得比你我更快
编辑:曹红蓓 文:喻见 摄影:纳雷 化妆:小新
沈浩波,“下半身”诗社领袖,最成功的出版商之一,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