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16浏览次数:2235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1934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1889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1823
发布日期:2022-11-22浏览次数:990
发布日期:2022-05-13浏览次数:804
发布日期:2022-05-13浏览次数:798
发布日期:2022-12-06浏览次数:763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747
发布日期:2022-12-01浏览次数:713
最近一段时间,A股市场的一个数据引起了非常高的关注度,这个数据就是当下A股IPO在申请过程中的公司家数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超过了1000家。这个数据应该至少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层是随着A股上市板块的多层次、上市标准的多样性,企业上市的灵活度和可预期程度明显增强了;另外一层,则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使上市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上市带给行业内已上市的公司各方面的优势,使得未上市的公司在竞争方面越来越不对等,上市逐渐成为了一种“标配“,紧近性变得更高,用一句行业内调侃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一家公司还想参与行业的下一轮竞争,要么已经上市,要么在上市的路上。
上市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言了,看了那么多公司的风光上市,接下来到自己公司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上市的过程纷繁复杂,是个系统工程,对于一些企业而言,颇有一些“脱胎换骨“的意味。对于在产业江湖拼杀多年的企业家而言,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对于这个事项,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住上市这个事情的方法论,纲举而目张,明晰了大的框架和方向,具体工作有了参照,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笔者从多年与企业家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家和公司的高管来说,在上市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好三件事情,笔者将其归纳为:知自己、参同行、明规则,以下且听笔者详细道来。
一、 知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一家公司,用管理学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现在的A股市场,上市的路径和选择很多样化,除了沪深交易所的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之外,在去年的9月份还新增加了北交所,而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又要先在新三板挂牌一段时间。面对如此繁多的选择,很多的公司就开始迷茫,总觉得这个也想挑一下,那个也想试一试。有多样的选择并不是坏事,但是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冷静、客观、不带太多美化色彩的情况下,来分析哪个选择更适合自己。其实并没有哪个板块是绝对的好或坏,当下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上市板块的未来空间,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有前景、有未来的公司所撑起来的。就好比美国的纳斯达克,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时候,和传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但是现在当我们再看纳斯达克的代表公司时,包括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等,已是众星云集,那么到底是纳斯达克成就了这些公司,还是这些公司成就了纳斯达克呢?笔者认为是互相成就的。归根到底,只要一家公司真正有潜力、有竞争力,在哪个市场都会得到关注。
“知自己“这一点,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公司能不能向IPO审核和市场,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的情况。注册制下的审核过程,对于信息披露水平的关注度,要远高于对业绩单纯好坏的关注,具体而言就是要条理清晰、分类科学、表述简洁。而前面这点,往往是一些公司很欠缺的,一些公司在介绍自己的公司时,用了一堆专业词汇、使听者如雾里看花,这就是一些公司的招股书读下来好像说了很多,但也好像什么都没看懂的原因。招股书是公司的脸面,现在的人都是先看”脸“,再”走心“的,在这一点上,公司找到一位水平高的董秘或者懂行的保荐人,就格外重要了。
二、参同行
A股市场目前已经有接近5000家上市公司,加上在IPO过程中的,总家数接近6000家。这样大的一个样本量,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司,都至少可以找到一些已经上市的同行业公司可参照。如果确实找不到的话,那么笔者还是建议这样的公司谨慎考虑A股IPO,因为这样的状况或者是由于行业过于细分,天花板太明显,里面的公司都做不大,或者是由于行业的特性,使得符合上市要求的难度非常高。如果是属于新兴行业公司,那么恭喜你,你有可能成为行业内上市第一股的机会。
对于同行业的已上市公司,尤其是最近几年内新上市的公司,是值得好好参考的。对于行业内的一些公司,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共性的商业模式、做法是相通的,好好看一看别人是怎样描述的、怎样分类的、一些做法怎样处理的,对提高自身功力大有长进。有的企业家抱有同行相轻的心态,觉得这些已上市的公司“不足为惧,早晚必为吾所擒“,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公司能够早上市,肯定有可圈可点之处。参考和借鉴他人并不丢人,连自然科学领域的超级牛人牛顿,都自谦地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明规则
企业家这个群体,整体都是智商与情商都很高的,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速度快。比如谈到上市的条件,很多企业家会说,上市的那些硬杠杠我早就看过了,我们公司达到这些条件没有问题。这句话没错,可是这些规则除了明确、可量化的一些要求外,多数是概括、定性地描述,比如“内部控制完善“”财务数据准确“,而后面这些才是真正需要落到细节处去做的。所以在那些大家皆知的规则之外,还有众多的细化要求,在上市过程中同样重要,比如公司的销售费用是不是每个科目都能够准确核算、细拆开来看都没有问题?企业家在“明规则”这一点上,是真的要保持空杯心态,要时时准备接受和了解更多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这就是关注近几年已经上市或者在IPO审核过程中的问询问题,尤其是带有行业特性的一些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管窥出监管机构对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类问题通常的关注点,同时又能看到这些公司都选取了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去解答监管机构的问题。以笔者的经验,有一些问题看起来是相同的,但是每一家公司要想很好地对照自身情况来回复好问询问题,都是下过一番工夫的,这些对于后面想上市的公司而言,相当于有人在前面帮你把路都蹚了一遍,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原创 赵大卫 来源:小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