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找问题之的前提是先会定义问题

发布日期:2022-10-24浏览次数:258标签:上市公司辅导、筹划与后续专业服务,工商代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业

从最直观的层面看,审计人员就是在不断地找问题和发现问题。审计的威慑作用是保质期的,过了这个保质期,如果没有“新鲜”的审计发现问题,被审计对象的敬畏感就会慢慢降低,还很可能对审计人员的能力产生质疑。

从理想状态上讲,审计人员持续地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组织不断对问题进行整改,组织的内控、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会不断地提高,这也是审计在促进组织提高运营效率、改善管理方面应发挥的作用。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面临一种情况,就是审计发现问题每年都差不多。审计人员似乎看到的都是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审计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知识有待学习、技术应用有待加强、审计资源有待增加,等等。但是,在很多的原因里,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就是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定义能力有待提高。

1.相同的问题表现叠加之后,会引向另一个问题。例如,同样的操作性问题在同一单位会不断地出现,或者在不同的单位都有出现,那就不一定就是执行上出了问题,审计人员需要考虑一下流程设计和控制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从量变到质变,问题反复出现之后,背后可能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小的问题就像流水把大堤冲出一个口子,随着问题数量的增加,内控的“口子”可能越来越大,最后到了失控。

2.相同的问题表现从不同的视角看,会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同样的会计操作问题,可以判定为违反会计法调节报表,也可以判定为不符合权责发生制,这要看会计操作出现的问题是财务人员故意而为之,还是非主观的判断或操作失误。还有,从发生问题的单位的视角看待问题,和从发生问题的单位的上级部门看待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3.相同的问题表现在不同的环境、形势、政策下,会有不同的定性。问题也会“与时俱进”的。有的被审计单位会说,这个问题以前在审计报告上的写法怎么和现在的不一样呢?这个就要看问题所处的环境、形势和政策是什么了。比如,以前费用变通的问题现在都定性为虚列费用了,什么原因呢?一是审计的尺度更严了,二是监管部门对有些问题的判定标准也变了。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政策、新制度,关注新形势,才能对问题有新的认识。

4.相同的问题表现在不同的关联下,会不同的指向。有的问题可以定义为财务问题,也可以定义内控的问题,如财务权限混用的问题。这里,并不是让审计人员随意地关联,而是要找到最强的关联性,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然后再去定义问题。再说权限混用的问题,往下探究一下,原来是本应是两个岗位要做的工作分配一个人去做,这个问题应该最后怎么定性呢?

对问题定义的不同策略或者路径不止以上的这四个,对问题如何定义取决于审计人人员的以下五个方面:

1.认知水平。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有高低。认知水平高的人,能把问题放在更高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能看到问题的主要矛盾,能看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审计人员的认知水平来自于知识、思考和分析能力。

2.思维习惯。有的审计人员一旦形成了思维习惯,一遇到问题,就会套在既有的思维模式下,很难打破思维的定式。比如,有的审计人员一想到问题的定性,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规避审计风险,而不是如何更准确地定义。

3.学习能力。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吸收能力,二是学习转化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审计人员,会把问题放在更多的知识“试剂”中去检测,从而发现问题的真正成分到底是什么。

4.主观意愿。愿不愿意提高认知水平,愿不愿意打破思维框架,愿不愿意提升学习能力,都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意愿。如果审计人员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愿意为自己、为组织做出改变,就谈不上问题定义成什么样子了。

5.开放心态。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开放心态,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愿意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还更能够寻找自身差距并不断改进。审计人员具备了开放心态,才会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精进定义问题的能力。

作者:strongrabbit       

来源:审计实践             

事务所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共绘网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电话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55--83487163 / 82911663

QQ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