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布日期:2024-01-17浏览次数:133标签:审计、财会、税务,工商代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业

除了年报审计报告之外的审计,基本都可以称之为专项审计报告。专项审计和年报审计不同,年报有固定的审计程序指引,而专项审计没有固定的审计程序,且缺少模板化的工作底稿。专项审计在审计时,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应的项目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这对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把控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还是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审计目的不明确 

专项审计委托单位不同,故而委托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可以是针对某一个工程项目的审计,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会计科目进行审计,也可以是收支审计等等,在委托人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之前,双方就委托的目的,审计的范围,时间的安排进行洽谈明确约定。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进行业务承接评价,以便确定是否承接该业务。审计目的应在业务约定书中予以明确,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及管理层声明书中的审计目的应与业务约定书中约定的目的完全一致。由此,审计目的是专项审计的重要因素,所有的审计程序都是根据审计目的开展的。做专项审计时应根据审计目的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整个审计报告的描述,得出的结论都不能脱离审计目的。

 二、工作底稿模板化 

专项审计有很多类型,在准则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大部分都是根据报告的用途决定做什么样的审计。因为审计目的不同,所以审计的程序也不同,需要执业人员根据相应审计目的,识别承接项目主要存在的风险点,恰当地制定审计程序,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和年报审计不同,专项审计工作底稿没有标准的模板给予参考;如果不能有效地识别审计风险,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工作底稿模板化,审计程序固定化。

 三、风险评估不到位 

风险导向是审计的重要理念,有的执业人员认为,专项审计工作比较简单,风险小,就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然而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专项审计的目的更为明确,更应该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工作,以确定项目是否可承接,执行什么样的程序才可以减轻审计中的风险。常见的问题表现在一些专项审计底稿中缺少审计计划、审计总结、风险评估说明。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缺少风险评估的理念,导致缺失重要审计程序。部分执业人员对风险把控能力不足,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在审计过程中就审计不到位。

 四、问题披露不充分 

为了保护我们自身,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在报告中真实的加以披露并提醒委托人关注。专项审计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特殊情况,有些程序无法履行,与委托方沟通后可以不履行,那么在报告中应当作出适当的披露与说明。审计过程中如果因客观原因的限制无法解决的,也应在报告组披露并说明。这既是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如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加以披露,如果出现相应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工作底稿缺乏逻辑 

因为专项审计的工作底稿没有固定格式,很多缺少经验的职业人员会感到无从下手。一份合格的工作底稿应该是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条例清楚,审计结论和审计程序间有必要的联系,所有报告中所描述的事项均应有相应的工作底稿为支持材料。在实际审计中,部分经验不足的职业人员难以有清晰的审计思路,底稿中容易出现缺少目录和指引,未能清晰描述审计的过程与思路,审计结论与审计底稿之间的关系未能清晰体现。有的执业人员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均附在底稿中,没有目录和索引,也没有审计说明,无法得知获取审计资料的目的是什么,要说明什么问题。

 六、遣词造句欠专业 

专项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审计报告格式模板,需要执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清晰专业的描述。审计报告是我们的工作成果,也是向社会公众证明我们专业价值的载体。无论工作底稿做得多么严谨专业,如果不能用专业的语言体现审计的结果,都无法向报告使用者证明我们的专业价值。由于有的执业人员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不够重视,在报告中也很难做到用专业的表述描述审计中的客观事实。有的审计报告语言过于口语化。如果在报告中描述用词不清,容易让报告使用人产生误解。还有的审计报告语言前后缺少逻辑,报告表述也较为突兀。

因此,执业人员要写好一份专项审计报告,首先,要对审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才能在报告中专业地体现审计结果;其次,工作日常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表达能力,这个能力的提升,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的成长都会大有帮助;最后,可以从我们的准则、指南中寻找相应的专业表述予以参考。

作者:徐峥       

事务所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共绘网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电话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55--83487163 / 82911663

QQ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