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复制硅谷的梦了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295标签:深圳企业报税,深圳财务审计

硅谷可谓是资金拮据的政客的乐土。向地里丢几颗种子,就可以长出参天大树来。有时甚至只需一个政治任期,便可能缔造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随着科技的成本逐渐下降、威力逐渐提升,创新的步伐也在加快。英特尔(Intel)和苹果(Apple)的成长可谓迅速,谷歌(Google)的成长更是快得多,现在又轮到了Facebook。

人们显然忍不住想复制这一成功。许多地区都已尝试过:从美国众多城市和州,到英国剑桥城外的硅沼(Silicon Fen),以及迪拜和莫斯科的新科技园区。伦敦如今在金融城和重焕生机的东区之间建起了“硅盘”(Silicon Roundabout),不断吸引科技公司和投资的到来。

在上周二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访问伦敦时,一些英国政府官员也许忍不住强调了这一点。奥巴马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都对硅谷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赞叹不已——硅谷在金融体系崩溃之时,仍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这样的人让英美两国政府找到了共同的目标。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最近就聘请奥巴马“政府开放计划”(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的负责人贝丝•诺韦克(Beth Noveck)在英国从事同样的工作。

希望复制硅谷当然是痴心妄想。美国划出了一片加州给科技公司创业者,而英国只划出一个转盘——这听上去简直就像个笑话。不过,尽管伦敦肖尔迪奇区(Shoreditch)的气候不如加州帕洛阿尔托市那样温暖宜人,但硅盘仍具有潜力——只要允许它随心所欲地发展。

奥斯本渴望借助科技提高政府数据的可获得性,降低文书工作的成本。这应该会为有能力处理数据、搞掂政府新合同的科技公司提供大量创业机遇。英国政府和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都鼓励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扩大其伦敦业务。

这些都是伦敦科技业逐渐兴起的必要因素,但都无法让伦敦成为欧洲的硅谷。硅谷是数十年协作和投资的产物。被誉为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工程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E. Terman)曾说过:“对于需要高度科技创造力的公司而言,驻地在人才中心,比在靠近市场、原材料、交通或工厂劳动力的地方更重要。”他意识到,硅谷没必要与东海岸竞争。相反,他制定了一项“尖塔”战略:专注于微波管之类的利基技术,发展最好的研究项目,吸引联邦及企业资助。

1939年,他资助两名优秀学生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创建了一家电子公司。后来,在海量联邦资金的资助下,又有许多这一类型的公司发展壮大。这类公司将聪明才智与创业胆识及一种新的、更开放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而风险资本则是这片沃土的肥料。

那些试图复制硅谷的人往往会修建场地、提供税收激励、投资研究性大学,然后希望剩下的事情能水到渠成。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经验在于:不要浪费时间梦想成为加州。说服Facebook或Twitter在伦敦设立办事处无疑会增加就业。但最好是培养一种自发的企业文化,在伦敦本已充满活力的行业顶上建造“尖塔”:那也许是金融领域的谷歌,或是广告领域的Facebook。风险资本确实不可或缺,但英国大企业也要发挥作用——我们应鼓励这些大企业以投资者和客户的身份,扶持伦敦的科技初创公司。

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门槛如此之低,意味着哪里有足够聪明的人才,哪里就能有创新。因此,这些人才愿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将占据优势。伦敦东区不需要硅谷公司。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可能对它更有利。它只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让这个本已充满冒险精神的地区更加向人才开放。

作者:菲利普•德尔夫斯•布劳顿       

事务所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共绘网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电话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55--83487163 / 82911663

QQ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