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及管理规程

发布日期:2024-10-12浏览次数:47标签:振兴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专项审计

财政或各预算部门(单位)都需要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评价,梳理一下绩效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

绩效评价对象由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预算管理要求确定。预算部门年度绩效评价对象由预算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提出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确定,也可由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年度工作重点等相关原则确定。目前项目入库前是需要填写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的,因此针对相应的项目也应该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价。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

一般情况下,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在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前,应下达评价通知,内容包括评价任务、目的、依据、评价时间和有关要求等。

三、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

由财政部门、被评价对象主管部门抽调单位成员或聘请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组成绩效评价组织机构,负责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财政部门应当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四、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方案由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拟定具体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评价对象与负责人、评价目的、评价的依据、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的时间安排、拟采用的评价方法、拟选用的评价标准、需要被评价对象及单位准备的评价资料及相关工作要求。

五、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

评价小组根据需要,采取要求被评价对象单位提供资料、现场勘查、问卷调查与询问等多种方式收集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包括绩效评价对象的基本概况、财务信息、统计报表、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绩效自我评价报告等。

六、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

对于收集的基础资料和相关数据,绩效评价小组成员应当深入实地核实有关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而整理出可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之用的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

七、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

评价资料整理出后,评价小组按照评价方案的要求进行评价工作,并作出评价的初步结论,该结论经评价单位审核后作为提交评价报告的依据。如果在评价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予以论证。

八、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的成果,也是对被评价对象财政资金绩效情况的结论性报告。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及财政资金具体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指南的规定提交绩效报告。预算部门应当对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复核,提出审核意见。

九、评价结果反馈

制定评价结果反馈通知书,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到预算单位,与预算单位就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积极的沟通,进一步完善评估报告。预算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就有关问题积极整改,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支出行为,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

十、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后,绩效评价实施机构应进行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基本情况、初步结论、审核认定结果、评价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政策与制度完善建议以书面材料等形式,上报绩效评价组织机构备案。绩效评价组织机构应妥善保管有关资料,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档案。对于涉及专项资金使用或工程项目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及相关数据,应当建立项目库,进行动态性管理,以备对项目后续绩效的进一步评价。


单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规程

绩效评价本质仍然是预算管理,是对现有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完善。管理过程中融入绩效理念,使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

第一阶段:预算编制阶段(上年6月初至上年12月上旬)

1、事前绩效评估

(1)事前绩效评估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就预算项目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和筹资合规性等内容进行重点论证。

(2)事前绩效评估阶段包括确定评价对象、成立评价工作组、确定评价机构、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和下达评价通知。

(3)事前评估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等。

(三)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等。

(四)省级部门单位的职责、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等。

(六)其他依据。

(4)事前绩效评估内容

2、绩效目标设定

(1)绩效目标是指预算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建设项目库、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绩效运行监控、开展绩效评价等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2)预算单位编制绩效目标,应事前梳理项目信息,预计一定时间能达到的产出和结果。其次收集基准数据,构建项目的逻辑模型。目标设定做到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

(3)“一上”预算应完成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审核工作。按照“谁组织项目实施、谁编制绩效目标”的原则,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职能设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并确定合理指标值。绩效主管部门组织对绩效目标的“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后,随同“一上”部门预算报送。

“二上”预算主要是按照“一下”预算控制数和相关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绩效目标。

(4)绩效目标应当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预期产出、效益和满意度,与预算支出内容和预算总量相匹配,并符合以下要求:



3、事前评估方法、方式

事前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文献法等。

事前评估的方式。包括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4、事前评估结果

包括评估结论和评估得分两部分。评估结论分为建议予以支持、建议调整完善后予以支持和不予支持三种。

第二阶段:预算绩效运行监控(当年8月1日~9月30日)

1、绩效运行监控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单位监控、部门监控和财政部定期监控。

2、绩效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门相关规定,组织对1-7月份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要求,整理分析和填报相关报表。各部门各单位根据绩效监控结果,及时开展整改落实工作。

绩效主管部门结合单位党组确定的年度重点中心工作,确定部门重点监控项目,实行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双监控”。加强监控信息收集和分析,建立分类预警机制,指导督促各单位加快预算执行,实现绩效目标。

3、绩效监控的内容。

4、绩效监控方法。

绩效监控采用目标比较法,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绩效实现情况与预期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对目标完成、预算执行、组织实施、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分析评判。

5、绩效监控结果运用

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政策制定的参考,各部门单位绩效监控工作情况作为部门预算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三阶段:预算绩效评价及工作总结(翌年1月1日~6月30日)

1、项目绩效评价

项目绩效评价是指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依据规范的程序,对预算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产出与效果进行系统和客观的评价。项目绩效评价分为单位自评、部门评价、财政评价。

(1)开展单位自评。

各部门各单位针对预算批复时确定的绩效目标,开展单位自评,填报绩效自评表,对总体绩效目标、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评,绩效主管部门加强对自评结果的审核,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组织部门评价。

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程序包括前期准备、评价实施、完成报告及结果反馈四个阶段。按照“先各部门各单位自评,后组织部门评价”的方式,对项目预算支出绩效进行评价。

(3)配合财政评价。

财政评价指财政部门对预算部门的项目组织开展的绩效评价。各部门各单位应配合财政评价工作。

2、部门整体绩效评价

(1)开展单位自评。各部门各单位针对预算批复时确定的绩效目标,开展单位自评,填报绩效自评表,对总体绩效目标、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评,绩效主管部门加强对自评结果的审核。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组织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绩效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组织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程序包括前期准备、评价实施、完成报告及结果反馈四个阶段。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部门整体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3、绩效工作总结

(1)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绩效主管部门根据要求组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报送绩效总结报告。

(2)绩效评价工作总结的内容。

一是总结报告——通过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的共性指标,设计特性指标,建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从决策、管理到效益全过程的评估,简单地说就是做项目决策、投入、产出、效益、效率的总结。

二是调研报告——采用的方法更多是用调研的方式,通过大量一对一访谈问卷取得基础数据。

三是诊断报告——诊断财政政策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完善管理提供支撑。

四是咨询报告——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为财政政策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完善的建议。

(3)严把报告和数据质量关。

绩效评价收集到的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绩效评价的生命线。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重视样本数据对评价准确性支撑作用,

注重数据真实可信,确保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准确,更好体现绩效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第四阶段: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翌年7月及以后)

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体化制度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为更好地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奠定良好的保障基础。

2、必要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服务保障

单位组织和配备有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价工作人员,聘请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机构参与预算部门绩效管理全过程,通过加大绩效信息公开的方式,有效的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3、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绩效管理工作结果应用是指利用绩效管理工作形成的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等绩效信息,采取考核、反馈、激励约束、信息公开等方式,指导和督促单位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绩效自评价结束后,在15个工作日内公开公示结果,接受监督。把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与预算编制、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深入践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

各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作为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部门,牵头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统一性的管理,指导各个部门针对性的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而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稳定开展。

绩效主管部门应当总结分析绩效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单位,提出整改要求,督促相关单位整改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应当组织整改工作,明确责任人,制订整改措施,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整改。

来源:预算绩效评价         

事务所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共绘网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电话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55--83487163 / 82911663

QQ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