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的上市成本到底有多大?

发布日期:2022-04-21浏览次数:2927标签:同期资料,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发行股票并上市,已经成为今天众多企业的目标。上市的最大利益,就是可以轻易地从资本市场得到大量募股资金。在货币政策转为稳健,银行信贷越来越收紧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依然向企业洞开,尤其是在中小板、创业板设立以后,那些本来很难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有了另外一条更为广阔的融资大道。但是,同一切经营活动一样,企业上市是需要成本的,通过上市所带来的巨额资金已经使有幸挤入市场的企业陷于狂欢之中,上市成本似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讨论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上市成本正在鲸吞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而它的最终买单者只能是这些上市公司的小股东。

20106月,一家叫做皮宝制药(现名太安堂)的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其公开披露的材料显示,该公司在上市期间投入的信息披露费用竟然高达1000万元。按照法律规定,公司上市必须严格地进行信息披露,其主要形式就是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专业证券报上刊登有关的招股、上市文件,但是谁能想到,仅为完成这项任务,一个公司就要支付1000万元费用。这1000万元资金是怎么花出去的,皮宝制药没有详细说明,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追究的问题。

其实,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为完成信息披露所支付的费用,在其所有上市成本的构成中,还是一个小数目,更可观的支出是支付给证券机构的承销费用。据报道,在去年以来上市的一些公司中,发行成本已经构成新股定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华平股份72元的发行价中,每股的发行费用高达6.66元,双箭股份32元的发行价中,发行费用也高达4.62元。很显然,在目前新股发行定价实行“市场化”的制度框架之下,对发行费用的缺少规管,使保荐人和公司有了合谋抬高发行定价的动力,发行定价越高,保荐人得到的收入就越丰厚,而投资者则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超出其估值的定价并为其买单,然后无奈地看着其上市后很快破发。在“市场化”的旗号下,上市公司从投资者手里圈钱犹如探囊取物,十分轻松。钱来得容易,花出去也就毫不心疼,为了一个股票的发行,又是财经公关,又是庆功酒会,钱到了一些公司掌门人那里,已经不再是钱,而是可以大把撒出去的纸,仅为了完成一个信息披露,就可以毫不心痛地撒出去1000万元。

其实,一个公司要走完上市的过程,其付出的费用远远不止其可以公开的材料中列出的那些数据。目前,我国新股发行依然实行审核制,哪家企业能上市,哪家企业不能上市,都是由权力部门说了算。尽管权力部门的审核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并非信口开河,但是,只要对权力缺乏公开的监督,权力场中必然会产生寻租行为,企业为打开上市大门而支付的公关费用,很多是在潜规则之下完成的,它们不可能出现于公司的公开材料,投资者也就无从知晓。

上市公司的上市成本之高,是一个尚未引起市场充分重视的问题。问题的吊诡之处在于,如果我们要为上市公司的负担沉重而抱不平,很可能是使错了同情心,因为这些费用的买单者其实并不是公司,而是从公司通过发行新股所募集到的巨额资金中列支,也就是说,是投资者在为公司支付这笔费用。企业只要获得了权力的批准进入市场圈钱,就意味着有大把大把的资金可以供他们任意挥霍,因此,其发行费用动辄成为天文数字,类似小小的信息披露工作,费用竟然高达1000万元,也就毫不奇怪了。很显然,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发行费用的投入毫无价值可言,它只是壮大了一些相关利益者的腰包,而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收益。


作家:周俊生

事务所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共绘网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电话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55--83487163 / 82911663

QQ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