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ESG实践四部曲:信息披露、专项报告、审验鉴证、管理体系化

发布日期:2023-12-21浏览次数:57标签:振兴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审计和咨询服务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不断落实,以ESG信息披露主导的资本市场实践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并加强,上市公司ESG发展环境正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加速变革,上市公司也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ESG核心实践。

一、信息披露仍是目前开展ESG实践的主要路径

ESG报告是企业向利益相关者传达其可持续性表现和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的重要工具,以披露促进ESG管理也是众多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切入点。当前,以发布ESG报告作为主要披露方式的A股公司逐年增多,ESG信息披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受政策、交易所监管、资本取向、公众意见等因素影响,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数量已连续六年个财年呈上升态势。截至2023年9月,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发布数量已超过1,800份,增长率达24.9%,其中超过280家企业为首次发布。

高市值上市企业带头,ESG信息披露数量与质量整体向好。从2022年度ESG信息披露程度来看,沪深300指数公司披露率达94.7%,上证50指数公司信息披露率达96.0%,深证100指数公司信息披露达98.0%。这些数字表明,市值管理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更为关注自身ESG表现,同时希望通过ESG信息披露展现除经济贡献外的非财务绩效,以吸引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图1-2017 年度至 2022 年度中国 A 股 ESG 相关报告披露情况 

数据来源:Wind 数据,信公股份

图2-2022 年度中国 A 股主要指数成分股公司信息披露率与 A 股上市公司披露率 

数据来源:Wind 数据、信公股份

报告类型愈加丰富,“ESG报告”发布数量增长明显。随着ESG理念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ESG相关报告类型也逐渐从传统的社会责任报告转变为以“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 / 管治”为题的ESG报告。与2021年度相比,以“ESG”命名的报告比例增长了2.1倍,而以“社会责任”命名的报告数量则出现明显下降。除更符合交易所要求和资本市场需求外,ESG报告所承载的内容相比传统社会责任报告也更加体系化、实质化,可实现对ESG实践的多年跟踪,也更强调量化信息和规划与目标的披露。

图3-2021-2022 年度 A 股上市公司 ESG 报告名称统计

图 4 -各类 ESG 相关报告名称占比 

数据来源:商道纵横、信公股份

二、领先企业披露ESG细分领域专项报告

ESG信息披露颗粒度也呈现细分趋势,企业开始尝试针对关键议题做单独信息披露。在利益相关方诉求日趋多元的今天,仅仅发布单本ESG或相关报告已无法满足部分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监督压力。“碳中和”、“供应链”、“生物多样性”等主题的专精辅助型报告正在被上市公司所接受。 

从业务相关性角度来看,伊利、蒙牛等畜牧业企业通过披露《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报》展现公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实践。从“双碳”战略转型符合性角度来 看,宁德时代、OPPO、远景科技集团等企业均发布有《碳中和行动报告》、《低碳战略发 展白皮书》等报告,披露其在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零碳之路”。从应对可持续发展评 级与认证需求以及回应关键利益相关方诉求的角度来看,赣锋锂业等面临供应链风险的企业已开始发布《年度供应链尽责管理报告》。从信息披露的引领性角度来看,联想率先发布 《社会价值报告》,相比自身发布的ESG报告,报告偏重以丰富的案例全面系统地披露了 联想在社会价值创造上的理念与实践,向社会展现联想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综上所述,ESG信息披露的多样性在不断增强,有雄心的企业应充分识别利益相关方的ESG诉求,形成有体系的具体实践,并通过专项报告的形式发布进展。

三、ESG报告审验与鉴证将受到重视

ESG信息披露内容存在信息来源难以追溯、数据统计无统一标准等问题,ESG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了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虚假、夸大或不准确的信息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公众,还将损害企业的声誉,为企业蒙上“漂绿”的负面印象,导致利益相关方信任成本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上市公司引入独立、公正且权威的第三方对发布的ESG信息进行审验或鉴证被广泛认可。通过对ESG相关报告进行审验或鉴证,上市公司将对利益相关方关于报告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所做出承诺,审验和鉴证过程也能对报告质量起到监督核查作用,有助于核查ESG信息披露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地覆盖所有利益相关方关切议题,推动报告价值的提升、激发利益相关方信任,为上市公司和利益相关方带来更多价值。除此之外,在香港联交所、SEC、欧盟等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对可持续性信息披露质量做出 要求或建议,建议企业通过第三方审验对ESG信息可靠性做出保证;MSCI、CDP、DJSI 等 ESG 评级机构也将被评企业是否对ESG信息披露开展第三方验证作为评分标准之一。 

从数据来看,2021年仅有约37份ESG相关报告经过了第三方鉴证,占比约为 5%;2022年,经第三方鉴证的ESG相关报告数明显提高,增长至96份,规模约为2021年此类数据的2.6倍左右。从审验报告的性质来看,多数为“有限保证”声明。

图5-2021-2022 年度第三方鉴证 / 审验报告数量 

数据来源:信公股份

四、ESG管理体系化与指标化

ESG需要精益管理,上市公司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高效的ESG体系以实现对ESG绩效的有效管理。从企业中ESG工作实际统筹者的角度出发,ESG管理工作面临极 大挑战。一方面,ESG工作所需的跨部门沟通壁垒高,在权责划分不明确的状态下,部门间极易相互推诿责任,话语权无法完全掌握在牵头部门之上。另一方面,ESG管理实践涉及指标数量多、成分复杂,信息收集和行动指导难度大。因此,优秀的ESG实践者往往将ESG工作进行体系化管理,以便在公司内部形成合力。 

ESG体系应包含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应着重建立ESG治理的顶层设计, 设定明确的治理架构及ESG未来战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对可持续发展相关事宜负责,同时应将企业ESG目标与业务管理体系做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公司应完善并发布各项ESG相关的辅助性制度,如供应商管理政策、包容性与多元化政策、商业道德政策、 碳中和政策等,以确保管理体系的行之有效。 

在管理体系搭建的同时,企业应依据主流ESG标准,结合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 编制ESG指标手册构建ESG技术体系。ESG指标手册应能为日常信息收集和ESG行动提供指引,将各责任部门划分清楚,做到行动有参照,考核有依据。以中集集团为例(见图 6),通过将ESG管理职责与公司现有组织架构相融合,建立五个层级的ESG管治架构, 形成高效成熟、上下联动的ESG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图6-中集集团 ESG 组织架构及工作运行机制

中国上市公司ESG实践分析及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快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进程。资本市场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ESG投资理念逐步成为共识。上市公司提升ESG表现不仅可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更是吸引投资者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中国上市公司开展ESG管理和披露的意义出发,基于企业ESG信息披露报告等信息,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ESG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上市公司开展ESG管理和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1.1监管政策对企业ESG管理和披露提出更高要求

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需求的推动下,政府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出台上市公司ESG管理及披露的政策要求。2020年3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2021年6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增加ESG章节,要求“重点排污单位”的公司或其重要子公司,应当根据规定披露公司经营的环境信息。2021年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办法》对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建设、信息共享和报送、监督检查和社会监督等进行了规定,明确了违规情形及相应罚则,同时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的情况作为评价企业信用的重要内容。上市公司加强对政策的把控有助于规避合规风险,保证自身稳健发展。

1.2 ESG管理水平影响企业经营表现

ESG管理的重要性逐步显现。企业在可持续经营、公平竞争、社会责任等软实力方面的表现成为防范ESG风险的重要因素。通过ESG风险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相关案例的整理,发现在经营过程中忽视ESG要素的企业,市值及声誉均受到大幅的负面影响,而ESG表现优异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绩效水平(见表1)。

消费者ESG偏好影响力逐渐凸显。伴随我国消费快速发展,1995-2009年之间出生的Z世代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理念、消费模式等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截止2020年,研究机构巴克莱(Barclays Research )统计,Z世代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大约占消费市场的40%份额。

Z世代的消费群体对环境、社会议题具有更高的认知。麦肯锡一份研究报告统计显示:60%的Z世代愿意在有企业社会责任承诺的品牌商花更多的钱;科特勒咨询公司也提出,消费者不仅会看重品牌在慈善公益方面的行动主义(Brand Activism),更希望看到品牌在行动背后传递的社会价值观及承担的社会问题。

通过分析ESG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绩效正面影响案例,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责任、社会贡献等ESG议题,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帮助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赢得市场份额(见表1)。

1.3 企业ESG表现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主要集中关注规避风险以及获得投资收益。ESG评估可以补充传统财务报表缺乏的信息,在传统投资理念关注“行业好、公司好和价格好”等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经济活动的综合效益,帮助投资人更全面的了解投资标的风险和回报信息。

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ESG投资总额为35.3万亿美元,占全球投资规模的三分之一以上。牛津大学史密斯企业与环境学院开展的联合研究也发现,关于可持续投资的超过 200份研究报告中,有90%表明可持续性标准降低了公司的资本成本,88%表明坚实的ESG实践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80%表明公司股价与ESG实践存在正相关关系。更好的ESG表现有助于公司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降低融资成本。

二、 中国上市公司ESG实践分析

2.1 上市公司开展ESG信息披露的数量逐步提升

我国上市公司开展ESG披露的数量稳步提升。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2015年至2020年我国发布ESG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由907上升至1280家,占总量的三分之一,数量持续增长。沪深300指数(3399.462, 8.18, 0.24%)(3399.4618, 8.18, 0.24%)内上市公司在2020年有259家发布报告,占比已经超过86%,表明头部上市公司已经有较强的ESG披露意识。但总体来看,发布ESG披露报告的公司数量并未过半。

2.2 上市公司ESG实践仍需完善

2.2.1 ESG表现与政策合规要求仍存在差距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ESG相关监管政策以及违规案例整理,发现部分公司忽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与ESG相关的合规风险点,受到停产整治、罚款等相应处罚,给企业声誉及经营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见表2)。

2.2.2 ESG信息披露质量有待加强

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存在强制性披露内容披露不完整现象。通过对监管部门出台的信息披露要求梳理可以看出,在环境层面,对相关议题做出了更加细化的指引,同时加强了数据披露的要求。在治理层面,对相关业务、行业趋势及涉及风险因素等都做了详细的要求说明,并指出上市公司不得仅以相关事项结果尚不确定为由不予披露。对标披露要求,部分上市公司未按相关规定披露信息,受到相应处罚。(见表3)。

定量信息缺乏。完整的ESG披露应包括对定量和定性指标的披露。根据商道融绿《A股上市公司2020年度信息披露统计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全A股4136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092家企业主动披露了ESG数据,占总数的25%。可量化关键指标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ESG报告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数据质量缺少认证。监管机构在企业已达成一定ESG信息披露基础后纷纷开始鼓励企业进行第三方鉴证。香港联合交易所2019年12月发布《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新规中鼓励上市公司进行独立第三方鉴证,UN PRI倡议签署成员单位要求被投资企业进行第三方ESG鉴证并自身也进行鉴证,碳披露项目(CDP)、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等机构在ESG评级时会对是否经过鉴证进行评分。根据WIND数据库显示,截至2020年,只有12%的ESG报告经过第三方审计,远低于其他新兴市场80%的鉴证数据。

2.2.3 ESG表现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ESG表现较国外企业相比仍有提升空间。截止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ESG评级达到A级以上的有9%,其中达到最高AAA级的公司只有0.1%;达到B级以上的企业的有72.7%;评级在C的公司有17.9%,而国际企业ESG评级为A以上的公司占比38%;B类评级公司占55%;C类评级仅占7%。对比国际水平,中国上市公司ESG评级A级占比较低,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2.3 中国上市公司发展ESG存在障碍的原因

2.3.1 董事会对ESG重视程度较低

联交所发布的新版《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特别强调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ESG治理的重要性。董事会在ESG评估、决策、监控环节中担任主导并承担责任,不仅有助于公司形成自上而下的ESG文化,确保ESG因素纳入运营决策,同时也可以为ESG管理调配充足的资源。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对ESG重视程度较低。根据普华永道的《香港上市公司ESG报告调研》发现,仅有15%的上市公司在ESG报告中披露了董事会对ESG目标的关注。董事会缺少ESG管理意识,企业内部难以形成统一的ESG价值观,面对多元复杂的ESG议题,企业很难实现良好的ESG管治。

2.3.2 ESG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ESG管理责任主体认定不清晰。ESG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环,据统计,在对沪市上市公司的调查中,有72.5%的被调查者认为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是公司,有66.4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公司董事会,有3.2%认为是公司管理层。ESG管理机构的缺失和职责划分的不合理造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缺乏管理、发掘和预防ESG风险的能力。

ESG风险管理流程有待完善。多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侧重于事中和事后的风险控制,对ESG风险的事前预测和规避较少。根据2020年毕马威与香港特许秘书工会显赫发布的《风险管理调查:迈向成功的助力》报告内容:55%的受访者将ESG纳入考虑企业风险范围,但他们只有18%将ESG有关的风险全面整合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ESG风险未全面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导致不少上市公司面临ESG风险事件的应变和抵御能力较低。

2.3.3专业ESG人才缺乏

ESG信息披露对于专业能力要求较高。ESG覆盖的范围广,涉及到数据收集以及专业工作的判断,需要有专人对公司各部门数据进行收集及整合,同时,专业人才需要对公司业务和发展动态有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下撰写的ESG报告才有说服力,一份具有质素的ESG报告能够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关注。

ESG信息沟通机制缺乏使投资者获得ESG信息难度高。PRI与商道融绿于 2020年5月针对中国 ESG进行了一次投资者调查。结果发现,在49 家机构中有92% 的投资者在与A股上市公司就 ESG 事项进行沟通时面临难以找到对口部门或负责人来沟通ESG事项或投资者关系部门对公司ESG信息和表现了解有限等问题。

三、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建议

3.1 监管层面

《香港联交所2019年ESG实施回顾》报告对内地的中证100指数(3213.021, 10.62, 0.33%)(3213.0209, 10.62, 0.33%)企业ESG回顾中指出,由于没有统一、规范、详细的披露指引,企业需要寻找多种外部指引指导报告披露;披露标准不一,造成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差异较大,定量指标的覆盖率低。

监管部门可进一步完善细化ESG披露指标,加强对量化指标的披露要求,提供工具方法论,为ESG评价和整合建立可参考的数据基础。同时,应加快推进并完善ESG整体制度框架,推动企业ESG信息披露从自愿向强制披露过渡。

3.2 企业层面

3.2.1加强董事会对ESG关注度

在公司董事会层面强化ESG表现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识别对公司具有重大意义的ESG议题,发挥其对ESG事项的决策、监督、引领以及战略指导工作。

3.2.2完善ESG治理机制与组织架构

(1)健全ESG治理架构

建立健全ESG治理架构,优化董事会决策体系。设置ESG专门委员会,负责履行战略决策和监督职能,审议并监督ESG相关事项,自上而下推动公司内部ESG体系建设。

(2)建立专业的组织架构及工作机制

配备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及执行人员负责ESG各维度下相关工作的管理与执行,明确并落实相应的责任主体及绩效考核,提升企业ESG管理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稳定性,促进高质量发展。

3.2.3投入ESG专业能力建设

(1)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建立ESG数据收集及评估机制,确保数据质量及可溯源性。

(2)开展ESG相关培训

建立ESG风险识别及管理相关专业能力。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专业培训,强化员工ESG发展意识,在业务层、管理层、决策层各个条线建立规避ESG风险的认知,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全面融入风险分析和公司核心业务或增长战略。

3.2.4重视ESG报告披露质量

(1)合规披露

持续跟踪ESG信息披露政策。积极关注相关法律政策,及时调整披露内容,确保合规。

(2)质量提升

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首先,根据自身行业特点,锁定影响企业ESG评级的重要披露指标。其次,综合考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可追踪、可计量等多方面因素,逐步加强对定量指标的披露。最后,可以向专业第三方机构咨询,避免披露信息范围选择不当造成的风险。

本文来源: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中心           

事务所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共绘网
手机端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电话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55--83487163 / 82911663

QQ在线